乐博体育1872年,清政府第一批留童30人从上海乘船赴美,拉开了中国近代留学教育史的序幕。此前,容闳、黄宽、黄胜三位青年于1847年在传教士的带领下赴美留学,有人以此作为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肇始。但是,容闳等人留学美国,主要是一种小规模的个人行为,并不是有组织的政府行为。
中国近代留学生派遣和留学教育的兴起,是在中国与西方的巨大差距下起步的。闭关锁国的清政府在1840年中英战争中失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割地赔款。在民族和社会的双重危机下,一些有识之士开始“睁眼看世界”。魏源在《海国图志》这部介绍西方社会和总结战争经验教训的书中呼吁“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命题的提出,是中国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前奏。
在晚清时期,最具代表性、影响最大的留学运动包括派遣留童、派遣留欧学生、留学日本浪潮,以及派遣庚款留美学生。
1854年,容闳作为第一个毕业于“美国第一等之大学校”(耶鲁大学)的中国人,从纽约启程回国。他回国后始终坚持“当使后予之人以享此同等之利益,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1]的教育理想,推动幼童赴美留学计划的形成。1870年,容闳通过丁日昌向洋务运动领袖曾国藩提出了派遣学生赴美留学的计划。曾国藩当即表示同意,次年与李鸿章等联名上奏清廷并获准。1872年8月,第一批留童30人在留学生监督刑部主事陈兰彬、江苏候补同知容闳的带领下赴美留学。此后三年,每年均按计划派出幼童留美,这四批幼童共120人成为中国近代第一代公派留学生。然而,由于封建守旧势力的阻挠,绝大多数幼童没能按计划完成学业(仅2人大学毕业)而被提前撤回。1881年,剩余94名原留童分三批遣送回国,由容闳提出、洋务派促成的中美教育交流史上的这一项开拓性举措就此功败垂成[2]。
继幼童赴美之后,洋务派主持设立的福建船政局开始向欧洲派遣留学生。洋务派创办水师、船政学堂等新式学堂,以培养海军专门人才,增强海防力量。与此同时,他们提出“造材异域”,通过向造船、驾驶等方面技术先进的法英等欧洲国家派遣留学生,求得其知识技术,进而达到“自强”的目的。1877年初,由李鸿章领衔、三任船政大臣酝酿数年反复议定的《选派船政生徒出洋肄业章程》上奏清廷,并获准颁布实施。这份章程详细说明了选派学生出国留学的必要性,明确提出了赴法国学习制造者与赴英国学习驾驶者的留学目标。是年,28名学生和艺徒从福州出发,开始留欧之行。福建船政局的首届留欧学生在1878~1880年间陆续回国,很快成为该局和北洋水师的骨干力量。后来,又陆续派出三届共49名留欧学生。派遣这批留欧学生目的明确,有利于针对需要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采用合适的教学形式。派遣章程还明确规定了华洋监督的职权和责任,对留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3]。
1872年,清政府第一批留童30人从上海乘船赴美,拉开了中国近代留学教育史的序幕。此前,容闳、黄宽、黄胜三位青年于1847年在传教士的带领下赴美留学,有人以此作为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肇始。但是,容闳等人留学美国,主要是一种小规模的个人行为,并不是有组织的政府行为。
中国近代留学生派遣和留学教育的兴起,是在中国与西方的巨大差距下起步的。闭关锁国的清政府在1840年中英战争中失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割地赔款。在民族和社会的双重危机下,一些有识之士开始“睁眼看世界”。魏源在《海国图志》这部介绍西方社会和总结战争经验教训的书中呼吁“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命题的提出,是中国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前奏。
在晚清时期,最具代表性、影响最大的留学运动包括派遣留童、派遣留欧学生、留学日本浪潮,以及派遣庚款留美学生。
1854年,容闳作为第一个毕业于“美国第一等之大学校”(耶鲁大学)的中国人,从纽约启程回国。他回国后始终坚持“当使后予之人以享此同等之利益,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1]的教育理想,推动幼童赴美留学计划的形成。1870年,容闳通过丁日昌向洋务运动领袖曾国藩提出了派遣学生赴美留学的计划。曾国藩当即表示同意,次年与李鸿章等联名上奏清廷并获准。1872年8月,第一批留童30人在留学生监督刑部主事陈兰彬、江苏候补同知容闳的带领下赴美留学。此后三年,每年均按计划派出幼童留美,这四批幼童共120人成为中国近代第一代公派留学生。然而,由于封建守旧势力的阻挠,绝大多数幼童没能按计划完成学业(仅2人大学毕业)而被提前撤回。1881年,剩余94名原留童分三批遣送回国,由容闳提出、洋务派促成的中美教育交流史上的这一项开拓性举措就此功败垂成[2]。
继幼童赴美之后,洋务派主持设立的福建船政局开始向欧洲派遣留学生。洋务派创办水师、船政学堂等新式学堂,以培养海军专门人才,增强海防力量。与此同时,他们提出“造材异域”,通过向造船、驾驶等方面技术先进的法英等欧洲国家派遣留学生,求得其知识技术,进而达到“自强”的目的。1877年初,由李鸿章领衔、三任船政大臣酝酿数年反复议定的《选派船政生徒出洋肄业章程》上奏清廷,并获准颁布实施。这份章程详细说明了选派学生出国留学的必要性,明确提出了赴法国学习制造者与赴英国学习驾驶者的留学目标。是年,28名学生和艺徒从福州出发,开始留欧之行。福建船政局的首届留欧学生在1878~1880年间陆续回国,很快成为该局和北洋水师的骨干力量。后来,又陆续派出三届共49名留欧学生。派遣这批留欧学生目的明确,有利于针对需要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采用合适的教学形式。派遣章程还明确规定了华洋监督的职权和责任,对留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3]。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惨败,被强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亡国灭种的空前危机激起了中华民族的觉醒。甲午战争促使晚清留学教育结束了20多年的徘徊局面,以异常迅猛的态势展开。留学日本成为甲午战争后留学教育的开端,留日学生从1896年的13名迅速增加到1904年的2400余人、1906年的12000多名,形成了规模空前的留日热潮[4]。留日热潮的产生及其发展的原因十分复杂。归结起来,一方面与清政府“以敌为师”、“师日制日”的留学政策有关,另一方面与日本政府推行的“吸引”政策有关。洋务派的张之洞在1898年《劝学篇》中专设《游学》一章,论述游学日本的必要性。他指出,日本迅速强盛的原因在于有一批出洋留学的人才,他还列出了留学日本的五大优点。是年,清政府将该书颁行全国。维新运动领袖康有为向光绪皇帝进言,力陈留学日本之必要。光绪昭谕军机大臣,确定了派遣留学生并且优先向日本派遣留学生的国策[5]。与此同时,日本政府以“倍敦友谊”、“代培人才”为幌子,采取“吸引”中国留学生的政策,以达到逐步控制中国的目的。留日学生以读速成科和普通科为主,多学政法专业,习军事者也不少,学习理工科者较少。由于不少留日学生在新思想的影响下,成立了一些以“排满反清”为目标的革命组织,清政府开始调整留日政策,对留日人数和资格水平作出限制,1906年后,留日热潮逐渐消退。转
1908年以后,中国近代留学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个新的阶段以美国退还部分庚子赔款吸引中国留学生为肇端,进而推动留学教育形成了多元化的新局面。1907年,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在国会演说中,建议将所得庚子赔款退还一半,使清政府用于派遣学生赴美留学。这一政策建议产生的背景是,美国向亚太地区扩张,力图扩大其势力范围。加强精神侵略特别是利用教育的作用,对美国扩张其在中国的影响具有战略意义。翌年,美国国会参众两院联合批准《豁免中国部分赔款法案》。美国与清政府议定,自赔款开始退还之年起清政府每年遣送学生赴美留学,直至该项退款用完为止。1909年,第一批庚款生程义法、梅贻琦等47人赴美留学。这是继1872年派出首批留童之后,又一次有组织、较大规模的留美学生派遣,预示着新一轮留学欧美高潮的兴起。1909~1911年间,清政府共派出庚款留美学生196人。
[摘要]在近代以来的中国社会发展历史上,留学教育在思想启蒙、文化传播、人才培养、社会变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据我国留学教育的性质和特征,结合近现代史的分期,将近代以来的留学教育分为四个时期,分阶段进行历史回顾,评述各时期的历史贡献或经验教训,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
中国留学教育历史悠久,但政府有目的、有计划地制定留学教育政策,派遣学生出国留学,始于19世纪中后期。在近代以来的中国社会发展变革过程中,留学教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且积累了丰富的历史遗产,为今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1872年,清政府第一批留童30人从上海乘船赴美,拉开了中国近代留学教育史的序幕。此前,容闳、黄宽、黄胜三位青年于1847年在传教士的带领下赴美留学,有人以此作为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肇始。但是,容闳等人留学美国,主要是一种小规模的个人行为,并不是有组织的政府行为。
中国近代留学生派遣和留学教育的兴起,是在中国与西方的巨大差距下起步的。闭关锁国的清政府在1840年中英战争中失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割地赔款。在民族和社会的双重危机下,一些有识之士开始“睁眼看世界”。魏源在《海国图志》这部介绍西方社会和总结战争经验教训的书中呼吁“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命题的提出,是中国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前奏。
在晚清时期,最具代表性、影响最大的留学运动包括派遣留童、派遣留欧学生、留学日本浪潮,以及派遣庚款留美学生。
1854年,容闳作为第一个毕业于“美国第一等之大学校”(耶鲁大学)的中国人,从纽约启程回国。他回国后始终坚持“当使后予之人以享此同等之利益,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1]的教育理想,推动幼童赴美留学计划的形成。1870年,容闳通过丁日昌向洋务运动领袖曾国藩提出了派遣学生赴美留学的计划。曾国藩当即表示同意,次年与李鸿章等联名上奏清廷并获准。1872年8月,第一批留童30人在留学生监督刑部主事陈兰彬、江苏候补同知容闳的带领下赴美留学。此后三年,每年均按计划派出幼童留美,这四批幼童共120人成为中国近代第一代公派留学生。然而,由于封建守旧势力的阻挠,绝大多数幼童没能按计划完成学业(仅2人大学毕业)而被提前撤回。1881年,剩余94名原留童分三批遣送回国,由容闳提出、洋务派促成的中美教育交流史上的这一项开拓性举措就此功败垂成[2]。
继幼童赴美之后,洋务派主持设立的福建船政局开始向欧洲派遣留学生。洋务派创办水师、船政学堂等新式学堂,以培养海军专门人才,增强海防力量。与此同时,他们提出“造材异域”,通过向造船、驾驶等方面技术先进的法英等欧洲国家派遣留学生,求得其知识技术,进而达到“自强”的目的。1877年初,由李鸿章领衔、三任船政大臣酝酿数年反复议定的《选派船政生徒出洋肄业章程》上奏清廷,并获准颁布实施。这份章程详细说明了选派学生出国留学的必要性,明确提出了赴法国学习制造者与赴英国学习驾驶者的留学目标。是年,28名学生和艺徒从福州出发,开始留欧之行。福建船政局的首届留欧学生在1878~1880年间陆续回国,很快成为该局和北洋水师的骨干力量。后来,又陆续派出三届共49名留欧学生。派遣这批留欧学生目的明确,有利于针对需要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采用合适的教学形式。派遣章程还明确规定了华洋监督的职权和责任,对留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3]。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年,在这40年中我国高等教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无论是在校学生规模,还是每年获得博士学位的人数,我们都居世界首位。随着经济转型和创新驱动的层层深入,政府对高等教育愈加重视,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日益关注。在国家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这一目标的提出,从而在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十分明确肯定了教育,尤其是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对于国家竞争力提升的直接责任,也为各高校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基础。高等教育国际化是近二三十年来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大驱动力和主流理念,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也是各国竞相提出产业升级换代内在需求,中国医药学教育改革与发展必须面对和参与其中[1]。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单元,大学只有真正融入教育国际化理念,开展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国际化实践活动,才能在国际化教育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具备世界性竞争力。高校如能抢先抓住教育国际化这一重大机遇,率先实现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战略,就获得了参与教育国际化竞争的优先权,最终就有可能赢得教育、科技和服务的国际化优势。
从成本效益角度,推进具有高校特色、引领社会需求、符合全球潮流的在地国际化战略将是我国高等教育实现国际化第一发展阶段的最佳选择。而“在地国际化”是指“教育领域中发生的除学生海外流动之外的所有与国际事务相关的活动”,其目标是“通过让所有学生在求学时期有机会接受国际理念与跨境文化的影响来提升自身能力和资格,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全球化世界的需求留学教育。”无疑在地国际化的重点在于自有学生的培养国际化意识,通过多种多样的学生海外短期如一周半月文化考察和教学体验项目,也可以是效果更好的学生交换项目,本科生、研究生的在长和规模上有差异,从而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都能够得到国际视野与多元文化的体验和认识[2]。诚然不同层次的学校也面临着一些认识和经费问题,需要政府、学校和学生家庭来共同解决。仅有本校学生的国际交流与发展这还不足以完全体现国际化,我们还必须扩大国外生源的本地教育和培养,实现外国学生的在地国际化。因此我们提出申请开办药学专业海外留学生教育计划,得到当时学校分管领导的支持和肯定。发起药学国际化教育,还与本地国外商会活动有关,他们在非洲大陆经营多年,发现很多国家医疗水平整体落后,常用药物短缺,药学人才严重缺乏。原本考虑与国内药企联合在非洲建立药厂,而人才培养得先行,因此也就与我校联系是否可以招收当地学生来我校药学培养,学成后回国到所办药厂工作,这样如能招收学生并培养,学生就业也解决了,会形成良性互动。如此好的机会,更加激起我们兴办药学专业海外留学生培养的兴趣。然而后因商会所在国发生战乱,药厂没有办成,而我们留学生教育事业却做了起来。
对于本土药学专业主要培养面向本省及邻近地区的医疗单位、药物生产或营销企业、研究院所等,在药品生产、检验、流通、使用和研究与开发领域从事鉴定、药物设计、一般药物制剂及临床合理用药等工作的具备药学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具有实践创新能力和开放视野的应用型药学专门人才。而药学专业的留学生,他们所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医疗水平和药品供给与销售和使用情况,都是影响我们制定培养方案的重要因素。为此,我们通过对生源地国住中国大使馆的文教参赞,函询药学产业和药品销售使用情况,同时也从网络收集可能的生源地的大学目录,查询世界上涉及药物相关研究的期刊文献,进一步了解这些国家药物研发和使用水平及科研人力情况。这些是从学生角度来考虑制定培养方案。另外,国内综合性大学或药科大学,举办药学留学生教育较早,而医科大学药学院举办则当时少,我们对仅有的几所学校进行了实地考察学习。通过这些调查,结合我国药学本科教育质量标准和专业认证标准,以及学校临床医学留学生教育的实践,我们构建出药学留学生教育的培养方案。参考我国药学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为基本要求,培养适应留学生来源国家对药学人才的需求及毕业后回国或到第三国服务的国际化要求,能够从事临床合理用药、治疗药物监测、药物生产、药品检验、药物研究与开发等方面工作的专门技术人才。学制四年,学分160的药学专业海外留学生培养方案。同请有关部门、专家和课程负责人进行多轮讨论完善,最终定稿实施。随着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我们将结合学院学校实际,紧抓发展趋势,更新理念,提升教育教学方式和手段,同时促进我们本土和留学生的整体培养质量提升而不断努力。
我国的高等教育迄今也才一百多年的历史,与欧美相比,整体还处于发展时期,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处于逐年彰显的趋势和持续向好的方向发展,未来前景可期。同时我们的大学在世界上的名声还不够响,因此还需要我们主动宣传。为此我们建立全英文网站,拍摄双语宣传视频,制作精美的宣传手册,通过各种途径和场合进行宣传,无论是国际国内学术会议,还是部级论坛,也不轻视本地商会途径。有了第一批学生之后,这些学生就是我们自带的宣传队,如今我们每年招生规模稳定。拓展招生生源,促进学生回国就业或继续深造,实现良性互动。四、自培师资,外训提升随着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打造一支水平高、素质好的教师队伍成为增强我院教育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发展国际化教育需要依赖大批爱岗敬业、德业双修的教师,教职人员的素质起到重要的决定作用,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我们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以改善教师队伍的国际性学缘结构,为培养国际化、创新型的高素质药学人才提供保障。我们先后派出老师出国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与管理经验,在国外学习与工作的经历能够使老师们开拓视野,吸收许多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对于提高教师队伍本身的国际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这些途径和措施,虽然年青老师的英语水平和授课的技能技巧得到提升,但是还必须要进行考核,持证上岗。所有从未进行英语授课的老师,必须通过学院组织,院内外专家评审的试讲和教学设计审查合格后,方能登台授课,否则就先进行随堂听课,或者参与实验教学的训练,再次试讲通过方为合格。不仅就此把关而行,还需要进一步进行督教、督管和督学。教学督导工作是根据国家教学法规政策,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教学进行监督、检查、评估和指导,以期提高教学效果和保证教学质量的过程”[3]。监督与指导是教学督导工作的基本内涵。教学督导是教学质量控制和实现教育目标的有效管理机制,也是保障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目前我们校院两级教学督导机构是相对独立于其它教学行政管理职能部门如教务处、教师发展中心,是专家咨询性组织,具有灵活性、沟通性、学术性与非行政性特点。我们教学督导工作在药学留学生教学中是持续不断的,具备规范流程和档案保存,督导信息具有及时性,实现螺环管理。教学质量是留学生教育赖以良性发展之根本,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事关学院学校声誉。需要注意的是,教学督导,有督重导,在与教师平等尊重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探讨。更应侧重于激励引导一线教师,对于教学中的理念、方式方法、技术技巧,有利于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习效果和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都要加以肯定,尤其是注重从“三教”中心转向“三学”中心的督导。发现教学工作与管理中的问题及时反馈。督导专家深入到具体教学实践中,不流于形式,使督导工作真正起到咨询指导的实效。经过这么几年的执行,所有课程都上完至少一轮,对于后续留学生教学,老师们更能驾轻就熟。
作者作为药学专业留学生授课的一线教师一员,多年来一直从事临床医学和药学留学生教育工作,发现在留学生的“教”与“学”中,通过推进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不但能提高教师的水平,更能促进留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继而极大地提升药学专业留学生学习效果。在留学生教育中大力推进数字化英文教学资源建设,丰富留学生的教学资源,亦可实现药学专业针对性的教学与辅导,最终提升留学生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我们先后为药学专业留学生课程建设进行课题立项,不同课程已经完成了数字资源本身的建设,部分已经挂在不同平台进行教学运行,将借助全省统一平台,扩大使用效率和惠及面,同时向本土学生开放,也向国家课程建设的“双万”目标靠近[4]。
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是药学类本科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人才培养中“三基”之一,药学专业海外留学生实验教学体系是否合理完整,将直接反映本专业是否能够培养专业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药学人才。由于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习惯和信仰、教育背景和知识基础参差不齐,但实践动手的意识一般较强,在实践教学设计上很难做到面面俱到。留学生的药学专业课实验教学体系构建中,如果因为兼顾学生的基础而大大简化实验课程,将降低留学生培养质量;如果实验室平台使用的仪器、试剂标识都仅用中文,也不利用汉语水平和基础还缺乏的留学生使用和操作,甚至导致实验事故发展,因此我们都提供双语标识。更不能进行中外学生混合教学,这样存在语言交流、课堂管理和教学效率的问题。我们药学专业本科留学生,培养计划和教学内容的框架与国内药学本科生趋同,以保证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由于留学生教学计划中没有思政系列课程、英语课程和体育课程,相对教学周数充足。在实验教学体系建立中,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本专业留学生的基础和认知情况,强调培养学生扎实的药学相关实验技术和基本的科学研究思维,培养学生严谨细致态度,尤其注重综合性实验的开设,以及小组合作完成实验的内容,从而培养留学生团队意识和责任意识。建设起注重能力培养和实践技能训练的留学生实验平台,并为之制定一系列严格具体的留学生实验操作和评价规范,促进留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和理性思维能力。上述侧重于校内实验,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和学生毕业实习,时间较长,面临挑战更大。过去我们实习医院和药企,都是本土学生带教,不存在语言沟通问题,因此我们对于医药药学部和药企人员,请新东方老师进行语言培训,进行带教指导,明确带教内容和任务,并通过学生进行反馈和实践操作的考核,监控学生实习实训的具体效果,为继续完善提供基础。通过实习教学检查,既与实习带教单位进行沟通交流,同时也问卷调查双方的情况,有助我们完善实践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实践时间和项目,促进院企双方在留学生培养中的协同性,提升实践教学效果。
通过药学专业留学生教育教学的施展,师资队伍的建立,也为本土学生的培养带来新的变化。在“一带一路”的战略实施下,国人自信地迈出国门,而语言能力无疑是制约其交流和宣传的非常重要的因素。我们的学生未来就业、深造、创业是否在华夏大地难以期许,但是大学奠定坚实的沟通交流的国际通用语言基础还是需要从长计议。因此我们借助留学生的培养全过程,在本土学生所有课程逐步开设双语课程,内容可以从一章开始,逐年增加,同时提供5-10篇该章内容相关的英文文献供学生选读1-2篇,提供大量英文练习供学生们选练,这样一点一滴来慢慢浸润式教育和影响学生的专业英语积累和能力的提升,同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如所有课程中涉及的专业术语在课件中都必须著录英文术语,而且在考试中每门课都要求进行术语匹配的选择题5道,涉及至少二十个专业英语词汇或知识点。我们学生整体的基础比起一流大学的还存在距离,完全英语授课时存在一些问题。这也是提升本科教学质量中一个小小的举措,虽然不会立显巨效,但终将会影响学生的成长与思维发展。
药学专业留学生教育教学,我们已经走过6个春秋,第一批“产品”也即将上市受检。他们中有多位同学已经开始申请本校或外校药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也有准备回国开展药学服务,产品引进中国的,还有同学语言能力很强,准备作为两国间的商贸交流做贡献……。在这些同学四年的学习中,他们也深深地打上了本校烙印“有温度有情怀,能做事能创新”,他们将是我们学校学院的新使者。如何让我们药学专业海外留学生的路越走越宽广,培养的层次越来越高,为学院学科发展,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添砖加瓦,为新时代药学教育的国际化谋新篇,我们需要新行动、新方案、新战略,体现温医人的新智慧和新力量。
[1]江波,钟之阳,赵蓉.面向未来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J].高校教育管理,2017,11(4):58-64.
[2]张伟,刘宝存.在地国际化: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走向[J].大学教育科学,2017(03):10-17+120.
[3]王思思,郭丽君.我国高校教学督导制度效用分析———基于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视角[J].中国农业教育,2018(06):30-35+94.
1.1教材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教学效果的好坏与合适的教材的选取以及合理的使用紧密相关,没有一本合适的教材,就如同无水之源和无本之木。目前英文教材虽然很多,但选择一本对留学生在内容上、难度上、形式上以及习题的配套上都适宜的教材并不容易。我校的大学物理课是在大一的下学期开设的,是因为这时候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高等数学的基础,对于微积分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大学物理中所涉及到的很多计算都是对变量的计算,这就需要利用微积分的原理来解决变量的运算。而大一上学期所开设的微积分课程对于刚上大学的中国学生都觉得很难,刚何况对于身处异国的外国留学生。因此他们的数学功底都不是很扎实,因此在选择教材上,必须要选择数学难度不是很大的物理教材。
1.2学生基础比较薄弱。一般这些留学生是高中毕业后来中国留学,具有高中学历,但与国内高中生相比,在数学、物理等方面基础知识水平上还是相对较低,在理论推导、公式计算等方面的能力明显较弱。这就造成了,教师在授课时需要衔接高中物理知识时遇到很大的障碍,这也直接造成了教学的难度。
1.3国内外教师教学方法上的差异也给他们的学习带来了不小的难度。在国外,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很高,教师也广泛采用声像资料、讨论、肢体语言等方式和手段,课后作业也多是小论文等形式。而在国内,课堂上多仍以教师为主,学生的参与度相对较低,课后作业的形式基本上都是计算解题。这些不同也导致了从小接受国外教育的留学生在听课以及学习上的困难和不适应。从留学生自身来说,他们的学习习惯不好、学习能力较差。经常有学生上课迟到、课堂上睡觉现象的发生;对物理学习不重视,认为物理和他们所学的专业的关联性弱,只要学好专业课就行。一些学生对基础物理知识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上,缺乏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往往教师讲解的题目会做、听懂了,稍作改动后就茫然不知所措。
1.4语言交流的障碍。我校留学生大部分来自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他们流利的英语带有浓重的地方口音,同时教师的英语口语也有待提高。因此在授课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较大的语言交流障碍,影响教学效果。
2提高大学物理教学质量的措施针对以上在本科工科留学生的大学物理基础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本人在实践中的经验,这里提出几点解决问题的对策:
2.1针对教材的不适宜,最好编写一套内容、难度都合适工科留学生的教材。一些较难的扩大知识面的内容以参考资料的形式附在每章的后面,教材中可以适当增加例题,但应尽量避免大量的数学计算,与之相应,习题最好选择问答式及开放式的题型,合适的教材在讲授时也要合理地应用,在内容的选取上可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进行一些取舍。
2.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中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很多,在对留学生的教学中更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特别地,由于大多数来华的留学生对中国的文化和历史都有着浓厚的兴趣,以此为切入点,在课堂上结合物理知识介绍相关的中国科学家、中国的历史、中国的建筑、中国的民俗,以及中国神话故事中的人物等等相关内容,不仅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也增加了他们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了解。注意教与学的沟通,注重情感因素一方面,由于语言上的原因,留学生教学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及时有效地与学生沟通,获得准确的反馈信息。另一方面,要努力使学生养成积极的学科情感,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的体验,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重视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忽视了学生学习中积极的情感因素的培养,从而导致学生没有建立起积极的学科情感,失去了对物理学习的信心和兴趣,要使学生养成积极的学科情感,首先,教师应该热爱本职工作,敬业为先,提高自身修养,另外,教师要热爱学生,对于远离家乡来到中国求学的留学生,更要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上的成就感,让学生体验成功,以保护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情感。
学生的安全工作单方面依靠学校的教育和监护是远远不够的。为此,学校与家长签订本协议书,以共同维护学生的安全
1.申请到我校学习、进修的外国公民,应当具备相应的资格并符合入学条件,有可靠的经济保证和在华事务担保人。
2.学校对申请来我校学习者进行入学资格审查、考试或考核。录取标准由学校确定。母语非汉语的学生入学时,应当进行汉语水平考试。
4.由其他学校录取转入或由我校转出的外国留学生,但应当事先征得原接受学校同意。
第二十三条学校根据学校统一的教学计划安排外国留学生的学习,并结合外国留学生的心理和文化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在确保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可以适当调整外国留学生的必修和选修课程。如校本课程
5.第二十四条汉语和中国概况应当作为接受学历教育的外国留学生的必修课;政治理论应当作
以上内容,望各位家长严格履行,不能因为平时工作忙而忽视对子女的安全教育和安全监护。在校外时间,家长是子女的第一监护人,对子女的人身安全负总责。若子女在校外时间发生意外事故的,学校和班主任一律不承担责任。
中国留学教育历史悠久,但政府有目的、有计划地制定留学教育政策,派遣学生出国留学,始于19世纪中后期。在近代以来的中国社会发展变革过程中,留学教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且积累了丰富的历史遗产,为今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1872年,清政府第一批留童30人从上海乘船赴美,拉开了中国近代留学教育史的序幕。此前,容闳、黄宽、黄胜三位青年于1847年在传教士的带领下赴美留学,有人以此作为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肇始。但是,容闳等人留学美国,主要是一种小规模的个人行为,并不是有组织的政府行为。
中国近代留学生派遣和留学教育的兴起,是在中国与西方的巨大差距下起步的。闭关锁国的清政府在1840年中英战争中失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割地赔款。在民族和社会的双重危机下,一些有识之士开始“睁眼看世界”。魏源在《海国图志》这部介绍西方社会和总结战争经验教训的书中呼吁“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命题的提出,是中国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前奏。
在晚清时期,最具代表性、影响最大的留学运动包括派遣留童、派遣留欧学生、留学日本浪潮,以及派遣庚款留美学生。
1854年,容闳作为第一个毕业于“美国第一等之大学校”(耶鲁大学)的中国人,从纽约启程回国。他回国后始终坚持“当使后予之人以享此同等之利益,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1]的教育理想,推动幼童赴美留学计划的形成。1870年,容闳通过丁日昌向洋务运动领袖曾国藩提出了派遣学生赴美留学的计划。曾国藩当即表示同意,次年与李鸿章等联名上奏清廷并获准。1872年8月,第一批留童30人在留学生监督刑部主事陈兰彬、江苏候补同知容闳的带领下赴美留学。此后三年,每年均按计划派出幼童留美,这四批幼童共120人成为中国近代第一代公派留学生。然而,由于封建守旧势力的阻挠,绝大多数幼童没能按计划完成学业(仅2人大学毕业)而被提前撤回。1881年,剩余94名原留童分三批遣送回国,由容闳提出、洋务派促成的中美教育交流史上的这一项开拓性举措就此功败垂成[2]。
继幼童赴美之后,洋务派主持设立的福建船政局开始向欧洲派遣留学生。洋务派创办水师、船政学堂等新式学堂,以培养海军专门人才,增强海防力量。与此同时,他们提出“造材异域”,通过向造船、驾驶等方面技术先进的法英等欧洲国家派遣留学生,求得其知识技术,进而达到“自强”的目的。1877年初,由李鸿章领衔、三任船政大臣酝酿数年反复议定的《选派船政生徒出洋肄业章程》上奏清廷,并获准颁布实施。这份章程详细说明了选派学生出国留学的必要性,明确提出了赴法国学习制造者与赴英国学习驾驶者的留学目标。是年,28名学生和艺徒从福州出发,开始留欧之行。福建船政局的首届留欧学生在1878~1880年间陆续回国,很快成为该局和北洋水师的骨干力量。后来,又陆续派出三届共49名留欧学生。派遣这批留欧学生目的明确,有利于针对需要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采用合适的教学形式。派遣章程还明确规定了华洋监督的职权和责任,对留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3]。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惨败,被强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亡国灭种的空前危机激起了中华民族的觉醒。甲午战争促使晚清留学教育结束了20多年的徘徊局面,以异常迅猛的态势展开。留学日本成为甲午战争后留学教育的开端,留日学生从1896年的13名迅速增加到1904年的2400余人、1906年的12000多名,形成了规模空前的留日热潮[4]。留日热潮的产生及其发展的原因十分复杂。归结起来,一方面与清政府“以敌为师”、“师日制日”的留学政策有关,另一方面与日本政府推行的“吸引”政策有关。洋务派的张之洞在1898年《劝学篇》中专设《游学》一章,论述游学日本的必要性。他指出,日本迅速强盛的原因在于有一批出洋留学的人才,他还列出了留学日本的五大优点。是年,清政府将该书颁行全国。维新运动领袖康有为向光绪皇帝进言,力陈留学日本之必要。光绪昭谕军机大臣,确定了派遣留学生并且优先向日本派遣留学生的国策[5]。与此同时,日本政府以“倍敦友谊”、“代培人才”为幌子,采取“吸引”中国留学生的政策,以达到逐步控制中国的目的。留日学生以读速成科和普通科为主,多学政法专业,习军事者也不少,学习理工科者较少。由于不少留日学生在新思想的影响下,成立了一些以“排满反清”为目标的革命组织,清政府开始调整留日政策,对留日人数和资格水平作出限制,1906年后,留日热潮逐渐消退。
1908年以后,中国近代留学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个新的阶段以美国退还部分庚子赔款吸引中国留学生为肇端,进而推动留学教育形成了多元化的新局面。1907年,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在国会演说中,建议将所得庚子赔款退还一半,使清政府用于派遣学生赴美留学。这一政策建议产生的背景是,美国向亚太地区扩张,力图扩大其势力范围。加强精神侵略特别是利用教育的作用,对美国扩张其在中国的影响具有战略意义。翌年,美国国会参众两院联合批准《豁免中国部分赔款法案》。美国与清政府议定,自赔款开始退还之年起清政府每年遣送学生赴美留学,直至该项退款用完为止。1909年,第一批庚款生程义法、梅贻琦等47人赴美留学。这是继1872年派出首批留童之后,又一次有组织、较大规模的留美学生派遣,预示着新一轮留学欧美高潮的兴起。1909~1911年间,清政府共派出庚款留美学生196人。2.晚清时期留学教育的历史贡献
幼童留美、福建船政学堂留欧学生派遣、留日浪潮及早期的庚款留美运动,拉开了中国近现代留学教育的帷幕,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变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幼童留美计划虽然中途夭折,但是那些在美国学习了数年不等的留学生对近代科学技术的掌握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他们中不少人回国后成为中国近代在铁路、轮船、采矿、邮政、电报、海防乃至政治、外交、教育等方面第一批专门人才。留童中最著名的是詹天佑。作为京张铁路和其他一些重要工程的总工程师,他在中国铁路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派遣幼童赴美留学,开启了近代中国公派留学之先河,培养了一批新式人才,对当时沉闷的中国社会在教育理念、社会心理、风俗时尚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总的来说,派遣留童的举措是较为成功的。由于容闳的历史贡献,他被称为“中国留学教育之父”。
派遣留欧学生的成效,整体上大于派遣留童。留欧学生回国后,在中国近代造船业、海军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中许多人在甲午海战中顽强抗敌乃至为国捐躯,成为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辉榜样。留英学生严复在学习军事技术之余,还关心西方的哲学和社会学说。回国后任职之余,他致力于介绍西方先进思想,开启民智,所翻译的赫胥黎《天演论》成为爱国志士救亡图存的理论根据,书中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进化论观点影响深远。
晚清大规模的留学日本热潮进一步打破了文化教育上的封闭状况,通过日本输入西学,介绍了先进文化和思想,促进了中国教育变革。更重要的是,一批有理想、有抱负的留日学生组织了政治群体,成为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他们为推翻腐朽的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作出了卓越贡献。可以说,1911年之前留学教育的最大成果来自留日浪潮,它直接为辛亥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留日学生邹容、陈天华的著作《革命军》、《猛回头》等为反清革命提供了精神武器,黄兴、宋教仁等成为辛亥革命的主要领导人物。此外,陈独秀、成为中国的早期领导人,鲁迅成为著名思想家,他们在新文化运动中贡献卓著。辛亥革命前夕的庚款留美为新一轮留学欧美浪潮奠定了基础。早期的庚款留美学生中涌现了中国现代一批杰出的学者、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包括胡适、梅贻琦、竺可桢、赵元任、胡刚复,等等。
辛亥革命胜利后,中国留学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即民国时期。这一时期的留学教育深受政治局势的影响,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12~1927年,即民国初期和北洋政府时期。这一阶段政局动荡、战事不断,但留学教育在困境中不断发展。第二阶段为1928~1945年。北伐胜利初期,留学教育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由于抗日战争爆发,留学教育发展趋于缓慢,陷入低潮。第三阶段为1946~1949年。抗战胜利后,由于内战爆发,南京政府对留学教育实行紧缩政策,则开始向苏联派遣留学生。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在革命洪流的影响和庚款留美的推动下,留学教育一度掀起了新的高潮。但是,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窃取,很快进入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在这一阶段,政府曾加强对留学教育的管理,如1916年颁布《选派留学外国学生规程》这一部较为全面的留学教育管理法规。但是,由于政局动荡,这一阶段留学教育发展很不稳定。此阶段留学教育的代表性成就体现在庚款留美、留法勤工俭学、赴苏留学三个方面。
为了解决庚款留美学生选派和培养中的一些问题,清政府于1909年设立了游美学务处,并于1911年建立清华学堂作为留美预备学校。辛亥革命后,清华学堂得到了较好的承续和发展。据统计,1912~1927年,清华学堂共派遣留美学生1013人,其中90%以上为高等科毕业生[6]。利用庚子退款派遣留美学生,具有不同于先前的留日教育以及同一时期其他留学教育形式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学习理工科者居大多数。庚款留美学生程度较高,大多接受严格系统的专业训练,有较多人取得了学位。他们热爱祖国,归国学生于1913年成立了欧美同学会,自觉担负起中西文化交流的重任。1915年,留美学生在美国建立了中国科学社(1918年移回国内),并在上海出版《科学》月刊,致力于普及科学知识,培养科技人才,推动科学研究。在留美学生中,涌现了一大批现代中国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先驱。
赴法勤工俭学是中国现代一场特殊的留学教育运动。在蔡元培、李石曾、吴玉章等的倡导下,大批青年学生赴法勤工俭学。仅1919年3月至1920年12月,留法勤工俭学人数就达1700多人。这些学生在既无官费或庚款支持又无家庭亲友资助的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远涉重洋。他们以劳工神圣、工读主义为指导思想,分赴法国各地的大工厂和学校,在艰苦的环境中边工作边学习。留法学生中的一批人在留学期间积极了解法国工人状况,学习马克思主义,吸收十月革命经验,完成了从民主主义到的思想转变,成为中国最早的一批优秀员。
1924年,在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下,民主主义的革命统一战线形成。在这种革命形势下,早期的赴苏留学浪潮应运而生。“以俄为师,赴苏留学”在20世纪20年代成为新的留学热潮,十月革命的成功、中国的诞生、工农运动的发展、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促使留学苏联的活动蓬勃发展。1921年,苏联政府在莫斯科创办了东方劳动者大学(简称东方大学),设有中国班等,专门为中国革命培养干部,、任弼时、罗亦农等百余名人员被选派前往该校中国班学习。1925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苏联政府和共产国际建立了莫斯科中山大学,以支援中国革命并推动世界革命的发展。截至1930年,中国共派出留苏学生2000余人,其中包括中国选派的、和选派的蒋经国、谷正纲。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留学苏联开辟了一条新的留学道路,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培养了大批领袖人才。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于1929年宣布实施训政,制定了训政时期的教育宗旨和实施方针。政府加强了对留学教育的管理,制定了有关规程,留学教育趋于规范,留学生选派趋于严格,学生质量较前有较大提高。1930年代初至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教育、科学、学术进入了一个比较好的发展时期,留学教育也取得了明显成效,通过留学教育培养造就了大批高级专门人才。
但是,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直接阻碍了中国留学教育的发展。1932年公派出国留学人数为1002人,1937年抗战爆发,为适应战时需要,政府对出国留学从严控制,当年公派留学人数锐减至366人。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政府才调整留学教育政策。1943年,抗战胜利在望,出于为战后重建准备人才的考虑,教育部重新制定留学教育方案,规定此后五年内每年选派公费生1000名赴美英留学,并大力提倡自费留学。
这一时期,在庚款留美的影响下,欧洲一些国家开始退还庚子赔款,用于资助一些中国学生赴欧留学。
中国留学教育历史悠久,但政府有目的、有计划地制定留学教育政策,派遣学生出国留学,始于19世纪中后期。在近代以来的中国社会发展变革过程中,留学教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且积累了丰富的历史遗产,为今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1872年,清政府第一批留童30人从上海乘船赴美,拉开了中国近代留学教育史的序幕。此前,容闳、黄宽、黄胜三位青年于1847年在传教士的带领下赴美留学,有人以此作为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肇始。但是,容闳等人留学美国,主要是一种小规模的个人行为,并不是有组织的政府行为。
中国近代留学生派遣和留学教育的兴起,是在中国与西方的巨大差距下起步的。闭关锁国的清政府在1840年中英战争中失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割地赔款。在民族和社会的双重危机下,一些有识之士开始“睁眼看世界”。魏源在《海国图志》这部介绍西方社会和总结战争经验教训的书中呼吁“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命题的提出,是中国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前奏。
在晚清时期,最具代表性、影响最大的留学运动包括派遣留童、派遣留欧学生、留学日本浪潮,以及派遣庚款留美学生。
1854年,容闳作为第一个毕业于“美国第一等之大学校”(耶鲁大学)的中国人,从纽约启程回国。他回国后始终坚持“当使后予之人以享此同等之利益,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1]的教育理想,推动幼童赴美留学计划的形成。1870年,容闳通过丁日昌向洋务运动领袖曾国藩提出了派遣学生赴美留学的计划。曾国藩当即表示同意,次年与李鸿章等联名上奏清廷并获准。1872年8月,第一批留童30人在留学生监督刑部主事陈兰彬、江苏候补同知容闳的带领下赴美留学。此后三年,每年均按计划派出幼童留美,这四批幼童共120人成为中国近代第一代公派留学生。然而,由于封建守旧势力的阻挠,绝大多数幼童没能按计划完成学业(仅2人大学毕业)而被提前撤回。1881年,剩余94名原留童分三批遣送回国,由容闳提出、洋务派促成的中美教育交流史上的这一项开拓性举措就此功败垂成[2]。
继幼童赴美之后,洋务派主持设立的福建船政局开始向欧洲派遣留学生。洋务派创办水师、船政学堂等新式学堂,以培养海军专门人才,增强海防力量。与此同时,他们提出“造材异域”,通过向造船、驾驶等方面技术先进的法英等欧洲国家派遣留学生,求得其知识技术,进而达到“自强”的目的。1877年初,由李鸿章领衔、三任船政大臣酝酿数年反复议定的《选派船政生徒出洋肄业章程》上奏清廷,并获准颁布实施。这份章程详细说明了选派学生出国留学的必要性,明确提出了赴法国学习制造者与赴英国学习驾驶者的留学目标。是年,28名学生和艺徒从福州出发,开始留欧之行。福建船政局的首届留欧学生在1878~1880年间陆续回国,很快成为该局和北洋水师的骨干力量。后来,又陆续派出三届共49名留欧学生。派遣这批留欧学生目的明确,有利于针对需要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采用合适的教学形式。派遣章程还明确规定了华洋监督的职权和责任,对留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3]。
摘要:本文从留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角度,分别列举了国外留学生教育和国内留学生教育的概况,两者互相比较,为来华留学生教育提出几点改进的思考。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使得世界各国之间的交往日趋频繁,教育文化的交流也随之不断扩展和深入。留学生教育是一个国家繁荣昌盛、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同时也是衡量一所高校开放程度和国际知名度的标志之一。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已成为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它不仅为培养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还在传播本国文化、提高本国国际地位等方面有着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留学生教育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外国留学生教育工作的成败,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可为留学生教育事业起良好的推动作用。反之亦然。因此,积极探索适合本国特点的留学生管理体制与模式是每个国家发展外国留学生教育的目标,国外留学生教育先于我国几十年,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值得我国借鉴和学习,以便更好的促进我国留学生教育事业的发展。
虽然各个国家的留学生教育管理模式不尽相同,但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服务学生、管理学生。现简单介绍澳、美、英、日等同在外国留学生管理方面的一些做法。
澳大利亚作为一个新兴的移民国家,在吸引外国留学生政策上提供很多优惠。政府积极推进海外办学,到2001年,澳大利亚已经建立了两个促进海外教育事业的官方机构:澳大利亚教育网际委员会和澳大利亚贸易委员会。目的在于充分利用澳大利亚发达的远程教育优势,这不仅降低了外国留学生的经济负担,又可以扩大外国留学生教育规模,澳大利亚38所大学在世界各国开设的“离岸教育服务”项目共有1009个。学生人数达到349056人,“离岸教育服务”的成果非常显著。
美国一直把接受和培养外国留学生作为其全球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利用其庞大的高教体系和强大的资金投入保持着世界第一大留学生接受国的地位,留学生教育的层次也较高。美国大学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尽量为留学生提供奖学金、打工机会和咨询服务。特别是对其国内急需的人才支持的力度更大。学校负责招收留学生和进行学籍管理,有专门的机构为学生提供住宿咨询和信息服务。其余事务交由社会管理。
英国在吸收和管理外国留学生方面也区别于他国。英国学校除了负责招生和教学管理之外,还为学生提供一些旅游服务和信息咨询。在册的正式学生可共享许多社区图书馆,无需上医疗保险,有固定的社区医生提供服务,住院的所有费用由英国政府负担。每年还有专门的组织帮助联系一些英国家庭,邀请外国学生到这些家庭作客,使外国留学生能更好地融人当地社会。英政府允许自费留学生打工,但每周有时间限制,假期除外。同时英国政府不仅十分重视本土外国留学生教育质量,而且特别关注境外办学的留学生教育质量,在1995年10月颁布了《高等教育境外合作办学实施准则》,并设有相应的监督机构一质量保证署,定期对境外办学的项目进行审查,保证留学生的教育质量,维护境外留学生的合法权益。
日本为吸引外国留学生,十分重视在经费投入和政策方面给予优惠,日本各级政府及社会对留学生都有资助。日本政府配发给留学生的培养费为博士生每位80万日元/年左右,硕士生每位15万日元/年左右,文部省还设立国费奖学金,最高可达18万日元/月乐博体育。日本的一些地方政府、社会团体、民间企业及个人设立的奖学金较多。包括地方自治体、民间奖学金财团、市民志愿者资助的5万-15万日元/月不等的奖学金。另外,由于经济条件比较发达,在日本,法律允许留学生打工,社会各界也都为留学生提供打工的机会,使他们通过从事一些勤工俭学活动可以减轻家庭的经济压力。
上述提到的国家在留学生的管理中都有一些共性的特点:一是制定有关法律法规,健全组织机构,指导外国留学生教育的发展。这些法律法规的健全为留学生教育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政府的资金投入、政策支持力度较大。由于有强大的经济基础作后盾,所以能申请到各类奖学金的学生所占的比例较高,这是吸引留学生的关键因素之一。另外,在留学政策、签证发放等方面政府也给予了很优惠的政策。三是重视外国留学生教育质量的提高。在发展本国留学生教育的历程中,各国政府纷纷意识到:要可持续地发展本国的外国留学生教育,保证优质的教育质量至关重要。因此各国采取的主要对策不仅有相关的法律法规的约束,还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来实施管理。各国政府都由起初注重外国留学生数量的增加,进而意识到提升外国留学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性,从而使外国留学生教育规模可持续地稳步增长。四是在学费收取、奖学金发放、学籍管理等方面采取国民待遇,即与本国学生的机会均等。这一点大大增强了对外国学生的吸引力,有利于激励他们努力学习。五是积极发展境外合作办学。积极发展境外合作办学是扩大外国留学生教育规模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教育发达国家积极通过此种方式拓展国际教育市场。
20世纪50年代初期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全国范围内来华留学生的规模小、数量少,主要以计划模式为主。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不断拓展,来华留学的规模日益扩大。留学管理工作由国家指过渡到各校自主招生、自主发展的新阶段。由于没有规范所有学校的教育模式,从而形成了目前各院校不同的学生管理模式和体制。经过多年的探索,许多高校单一的外事行政管理已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纷纷成立具有一定规模的国际教育学院,负责留学生的招生、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和生活服务管理等,解决留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多年的留学生管理工作实践证明,统一的学院管理,符合留学生教育教学的特殊性要求,使得留学生教学、管理、服务一体化,将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优化配置并发挥出最大优势。学院管理符合留学生管理的要求和特点,受到留学生的普遍欢迎,保证了留学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校的吸引力,从而促进了各高校留学生教育事业的发展。
经过十几年的探索,我国的留学生教育事业正向着国际化目标蓬勃发展,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值得我们深深的思索与借鉴。为促进我国留学生教育事业更好的发展,现对改进我国留学生教育模式提出几点思考:
参考西方国家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本着更好的为留学生服务的理念,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留学生管理相关制度,如留学生校园管理的有关规定,处理留学生突发事件的有关规定,留学生学籍管理的有关规定等,做到留学生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时在确保在华留学生的切身利益的前提下,改进留学生管理工作手段,做到系统化、标准化、数据化。
我国政府应适当加大来华留学生奖学金的投入,设置不同类型的奖学金,如国家奖学金、省、市级奖学金。以及各高校根据自身情况设置的不同形式的奖、助学金,奖励优秀的留学生来华深造。同时发动民间组织的优势,吸引地方组织的赞助。为更多更优秀人才提供减免学费的优惠政策,吸引他们来华留学。
留学生教育质量的高低在留学生教育事业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专业教学队伍,全面提高我国高校教师的教学水平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高校教师应了解各国留学生的文化差异,采取针对性的教学,促进每位来华留学生的成长。同时为留学生提供先进的教学设施,采用与国际接轨的双语版教材。确保来华留学生的教育质量,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国际型人才服务于社会。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政治和文化地位的提升,来华留学生人数快速增长,无论从国别、类别、层次及专业选择上均有所提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共接收留学生三十四万多人次,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来华留学生人数呈现快速递增趋势,从1992年的1.4万人发展到1996年的4.1万人,在2002年至2009年之间,学生总规模平均以每年20%的增长率在逐年递增,到2009年来华留学生人数已达到23.8万人。就目前天津外国语大学留学生的情况来看,进修生和学历生人数连年递增,现已达到五百余人,短期留学生人数每年150-250人。从生源地来看,日本、韩国、俄罗斯、乌克兰等周边国家的学生,与该校合作承办孔子学院的交换生居多。
来华留学生大多以汉语进修为主,按照我国的教育方法和培养手段可以称之为非学历教育,截至目前,该校留学生进修生占总人数的66.7%,学历生占33.3%,进修生占的比例较重,学历生增长速度缓慢。来华留学生专业选择单一,汉语进修生和文科学历生居多,主要集中分布以下专业类别:汉语言、中医、文学、经济、管理、法学、艺术、体育、历史、农科、哲学和教育,其他专业选择的较少。
当前,随着我国来华留学生人数的增多,一系列问题逐渐显露出来,现有的教学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现有的发展趋势。首先,对留学生教育重视不够,留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的深入性、覆盖面和有效性都不尽如人意;其次,陈旧的教学方法和管理理念已经不能适应现有形势发展的需要,师资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有待于进一步完善,要逐步形成一个良好健全、利于留学生学习的环境,课外实践课程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开拓;最后,留学生语言文化和生活习惯上的差异给留学生管理和教育带来一系列问题,这就需要提高教育管理人员的素质,规范其工作,做到心中有主线,有一个很完善的管理体系。因此,从现有问题来看,改革和完善留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体制,提高留学生管理和服务水平,做好留学生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质量是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核心和生命线,高水平的教学质量是推动留学生教育事业发展、吸引外国留学生的根本保证,也是提高我国国际声誉的有力推手。首先,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应该建立一支德才兼备、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他们不仅要第二语言教学知识渊博,造诣精深,熟谙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和丰富的实战经验,而且要有较强的责任意识。天津外国语大学对外汉语教师不仅业务精湛,而且极有责任心、耐心和爱心。来华留学生的汉语水平参差不齐,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教师们要花很多时间去辅导,以确保学生跟得上讲课进度,不至于掉队。正是这些教师的兢兢业业,才有了今天的成绩,留学生人数连年递增,汉语水平提高迅速,成为展示该校留学生教学水平一张靓丽的明信片。其次,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是保障。制定汉语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进修生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及学历生的培养方案,一经确定,无论进入哪个阶段学习,都照章执行,并且对于留学生,应逐步采取与中国学生趋同管理的模式。以传播中国文化和汉语推广为目的,尽快提高留学生的汉语水平,结合本校实际,开设了一系列汉语课程,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组成,必修课包括汉语精读、口语、听力、阅读、视听说、汉字等课程,选修课开设中国文化、商务汉语、中国篆刻、中国音乐欣赏、古诗词欣赏、京剧等课程,涉猎面广泛,极大地满足了留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的心愿。最后,营造良好的氛围,丰富学生的文化实践活动是补充。随着国家和学校对留学生教育的重视,留学生学习和生活环境都有很大的改善。首先从硬件设施上说,就有很大的改观,2014年天津外国语大学建成“中国文化体验实验室”和“国际汉语远程实验室”;另外,在教室安装了多媒体设备,鼓励并要求教师使用多媒体授课,以增加教学内容的信息量,减少课堂教学学时,给学生以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其次从软环境上来说,在完成正常的课堂教学之外,学院积极安排课外文化活动,组织留学生汉字听写大赛,积极参与校外各项赛事,比如汉语桥大赛和孔子学院奖学金生征文大赛等。加强学风建设,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是关键。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学生才会热爱汉语学习;其次要培养学习动机并加强第二课堂的建设,给学生多提供实习实践的机会,多参观人文景观和社会文化活动,并积极引导留学生融入当地的文化生活中,结交中国朋友,做两国文化交流的使者。
严格合理的规章制度对于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培养留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规范留学生教育教学活动,逐步实现教育教学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我们遵循科学性、政策性和规范性原则制定留学生教育教学管理规范,明确规定留学生课时要求,请假管理,做到有章可循。首先,严格学生管理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提高服务水平和管理效率,通过调查研究,根据实际情况,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制定了《留学生教学管理细则》并汇编成册,发给管理人员和留学生,使得日常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保障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首先,将日常工作分门别类,落实岗位责任人,专人负责,提高效率;其次,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但不能“宠”学生,过分的包容会导致留学生管理职能的丧失。明确规定留学生请假及考勤制度,学生应按时上课,自觉遵守学习纪律,不得早退,因事或因病不能按时上课的,须到留学生教学办公室履行请假手续,请班导师及学院领导审批,请假回来后及时到学院销假。上课出勤情况由任课教师进行统计,每个月末学院办公室将统计所有留学生的出勤情况,并将留学生考勤以书面形式张贴在教学楼及留学生公寓一层大厅。对一学期内各门课程全勤的学生,学院给予表彰和奖励。其次,严格教师管理制度。教师须热爱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具有很强的责任心,具有亲和力和耐心,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掌握一门以上的外语;坚持上课考勤,记录学生出勤情况,及时向学院上报多日缺勤学生情况,以便学院及时掌握学生动态;做好平时成绩的记录,结合平时出勤和课堂表现给予学生客观公正的成绩。对教师进行教学质量检查与监督,检查教师的备课和教案情况,设计教学评估调查问卷,从知识的系统性、准确性、丰富性、启发性、师生互动、课堂气氛等多项指标考核教师的教学水平及课堂质量。统计分析调查问卷,写出总结报告,以便更好地总结教师的优缺点,以更好地改正。最后,规范成绩单及结业证管理。由于各方面因素的限制,还没有一个专门的管理系统运用于留学生教学,学生的成绩单和结业证还需要大量的人力去完成,手动输入,在制作之前需要学生到办公室核对个人信息,以保证成绩单和结业证信息的准确性。
为了提高留学生管理工作,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学院为每个教学班安排了一名任课教师担任班导师,全面负责班级的日常教学事务,班导师是学生与学院管理的纽带,及时掌握班级的动态,有异常情况及时报备教学管理办公室。班导师能引导学生热爱学习,热爱中国文化,激发他们学习汉语的兴趣,一大部分精力用在学习上,自然其他事故就会减少,从而使管理更加科学、有效、规范。建立一对一的班导师助理制度,一个班级对一个专门负责留学生方面工作的学生,更好融入留学生中,并建立留学生微信群,有通知或者活动能够第一时间通知到留学生,现代通信手段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和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