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至2015年年底,中国是全球第一大优质留学生输出国,而在留学生输入国中,仅排第三位,留学生输入与输出间,呈现巨大的“逆差”。本文认为,在当前全球范围内国际留学生占全球学生的比例持续攀升的情况下,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已是全球经济与政治舞台上的关键角色,其国际影响力辐射全球各国,必然助推中国成为越来越具有吸引力的留学生输入国。基于国家发展战略,高校要做好“内功”来应对留学生教育的挑战,从而大规模吸引全球优质人才来华留学,使中国成为全球又一留学生教育中心,具有一定的启发借鉴意义。
留学生教育已经突破单一的人才培养功能,承载政治、经济、文化、学术、人才培养等多重职能,正在并将加速带来各领域一系列红利,成为推动中国综合国力提升的朝阳产业:
政治上,留学生教育与中国的全球大国地位、民族复兴、大国外交、国家安全等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为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有效促进国家发展战略实现;经济上,留学生教育产生的巨大“经济红利”以及各类教育消费,已成为一种新型经济增长模式;文化上,促进文化传播与交流,成为中国与全球人文交流以及提升“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学术上,提升中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中国一流高校与一流学科建设,提升中国高校在全球高校中的地位和知名度;人才红利上,中国可以极大拓展人才选拔的范围,由从“13亿”人中选拔人才,扩展到从全球“70亿”人中选拔人才。
与全球高等教育强国比较,中国低廉的学费、较低的生活成本、政府不断加大的留学生奖学金制度、持续提高的高等教育水平,成为吸引来华留学生的主要因素。中国目前执行的留学生收费标准,是1997年修订的《关于调整自费来华留学生收费标准的通知》及附件《自费来华留学生收费标准》,以人民币计算,本科生学费一般每年为1.4万元~2.6万元,硕士生1.8万元~3万元,博士生2.2万元~3.4万元,大大低于欧美国家动辄高达几十万元人民币的学费,而且中国的生活成本明显低于欧美发达国家,这成为中国吸引来华留学生的主要优势之一留学教育。近年来,中国政府不断加大奖学金力度,到2015年年底,来华留学生获得政府奖学金的比例达到10.21%,地方政府和部分高校也开始设立各类奖学金来吸引留学生。中国政府持续加大教育投入,中国高等教育水平从整体上持续提高,虽然与欧美高等教育强国之间仍然存在显著性的差距,但是在全球范围内,具有相对的比较优势,这也成为吸引来华留学生的又一因素。
但是,来华留学生无论数量还是整体质量、生源结构、专业水平、学历结构等与中国出国留学生相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从生源整体质量来看,高达91.59%的录取率使来华留学生整体质量偏低,且来华留学生学习专业单一,多以学习语言与文化等人文社会学科为主,这与中国出国留学主要学习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专业为主明显不同,且专业层次整体偏低,来华留学生大多以语言进修与短期培训居多,接受大专以上学历教育的学生在来华留学生中不足50%,而中国出国留学生接受本科、硕博士等学历教育者高达90%以上。
从生源地分布来看,目前来华留学生主要来自教育水平较低的国家和地区,其中亚洲最多,占60.4%,欧洲第二,占16.79%,非洲第三,占12.52%,美洲来华留学生仅占8.79%,且呈下降趋势,这导致来华留学生中全球优质人才比例严重偏低,而中国出国留学生中以优质人才为主,主要流向欧美高等教育强国。
中国作为留学生输出国与输入国之间的这种显著性差异,既有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的因素也有高校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
在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留学生教育的理念、制度、法规都相对滞后。理念上停留于人才培养、发展国际友好关系这一层面,并未如欧美高等教育强国一样,将其置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框架之下。而相关留学生教育法规与制度则更是严重滞后。留学生教育体系不健全,留学生生活保障体系、就业体系、工作签证等方面一系列社会制度均严重滞后于留学生教育发展趋势。
高等学校也存在一系列问题,直接妨碍留学生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这些问题突出表现为:
与高度国际化的全球一流高校比较,中国高校品牌的辨识度普遍不高,高校国际化程度低,科技教育水平不及欧美等高等教育强国,未能在整体上奠定中国高校在全球高等教育市场上的突出地位,缺乏吸引全球一流人才来华留学的科技实力。在教育理念方面,绝大部分高校未将来华留学生教育纳入高校发展的整体发展战略之中。高等教育整体质量与欧美高等教育强国比较,仍然存在显著差异。师资队伍整体国际化程度相对较低。高校课程结构未突出中国文化特色与优势,由于中国高校长期“跟跑”或“复制”欧美高校模式,其学术体系与学术建制均以欧美高校为蓝本,并未从整体上成系统地设立独立的有关中国文化与中国文明的课程体系,有关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文明的课程设置明显偏少。高校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陈旧,中英双语教学以及英文教授的课程比重太低,留学生遇到的跨文化沟通与心理适应问题、学习上的诸多问题、合理的人生规划与就业指导等一系列问题缺乏专业化的机构提供专业化的指导。
国家和高校如何致力于将中国高等教育打造成继英美之后的“全球高等教育第三极”,大规模吸引全球留学生尤其是优质人才来华留学,挖掘留学生教育“红利”,使其在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的框架下,成为提升综合国力的朝阳产业,是中国作为大国崛起需要重新审视的课题。
从国家层面来看,国家应将留学生教育置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框架之中,出台一系列留学生教育相关法规与相应的举措,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改革的同时,致力于推动构建一个多元、开放、包容、灵活、层次结构完善的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体系,在全球高等教育体系中,逐步树立中国高校的整体国际地位与声誉。
一是从整体上设计一整套激励机制与制度保障体系,通过法律与财政机制设计,加速推进中国高校全面国际化。
二是修订相关高等教育法规,确保高校实质意义上的法人自主权,赋予各高校在留学生招生方面的自主权,以及学费与生活住宿费等方面的定价权,授予高校自主设置与留学生教育相关的专业与课程的相关职权。
三是由国家主导构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国际高等教育联盟体系,筹建系统化的区域高等教育质量认证与评估体系,推动联盟体系内高等教育一体化,建立统一的学位互认、学分互认、学分转换、转学等一系列制度,方便联盟体系内各国留学生之间的流动,保障区域高等教育质量一体化。
五是构建完善的社会服务机制与保障体系,为留学生在中国学习、居住、工作签证以及就业方面提供制度保障;重视留学生“人才红利”,给予优秀在华留学生“实习签证”和“工作签证”。
六是创新财政拨款支持方式,高等教育财政拨款制度由“统拨制”向“项目制”转变,重点推动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重点学科建设,引导高校根据各自定位与学术传统,集中资源建设各自优势学科,倒逼高校在提高高校整体学术水平的同时,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一是从长远的整体发展战略来看,高校在国际化的建设过程中,应植根于中国本土文化,构建具有辨识度的中国式高等教育模式,塑造中国高校品牌,奠定中国高校在全球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主体地位,走出复制和“跟跑”欧美高校模式的误区。
二是构建国际化的高校内部治理机制,形成开放、包容的国际化的学术环境满足全球范围内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留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是高校根据自身的学科优势与发展战略方向,逐步引进相关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学术领军人物与学术团队,整合本土的师资队伍,组建卓越的学科团队和研究团队,推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以及研究国际化。
四是重构国际化的教育教学体系,构建融合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理念的课程体系,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科学技术专业,使其跻身于世界一流学科之列,并据此构建中英文双语授课的国际化课程体系,就目前高校现状来看,可以率先将大部分自然科学与工程类课程实行中英文双语教学;基于服务于国家提升“软实力”这一国家发展战略,增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模块,构建独立的中国文化的课程体系,将独具中国文化辨识度的中国古典经典导读、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国文学、中国古典音乐、中国医药学与医药文化、中国古代工匠技术与工匠文化、中国古代工程技术与工程技术文化、中国传统的服饰与饮食文化、中国象棋、中国武术、中国太极等纳入课程体系中。
五是高校主动适应国际化要求,采取多种合作形式与各国高校合作,既与世界一流高校合作,也与发展中国家以及不发达国家的高校合作,快速提升自身的学术知名度与学术能力,同时主动走出国门,将自身的优势学科作为国际教育品牌乐博体育,营销给全球各国,吸引国际留学生;鼓励国内高校与国外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办学,共建合作办学基地,在他国本土直接吸收留学生。
六是构建国际化、专业化的留学生生活指导系统、学习指导体系、就业指导体系,为来华留学生尽快适应中国的生活与学习提供专业的各类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