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北京大学45名留学生代表向习致信,表达了他们对中国百年华诞的美好祝福,表达了对在中国坚强领导下中国取得伟大成就的由衷赞许。
6月21日晚,同学们欣喜地收到习的亲切回信。学校第一时间召开校党委常委会、留学生代表座谈会,传达学习习的重要回信精神。
学校党委书记邱水平谈到,一个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如此重视一所大学的发展,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前所未有,在世界范围内也前所未有。郝平校长指出,习到中央工作后,六次到北大考察工作,六次给北大师生回信,三次给北大留学生回信,这都是北大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连日来,学校各部门、各院系积极开展学习活动,全校上下沉浸在庆祝建党百年、学习回信精神的喜庆氛围与热潮之中。
有几位来华留学生的学习体会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来自喀麦隆的门杜说:“来到北大,学到了很多。特别是通过赴江西井冈山等地实地考察,对中国和中国革命历史有了深刻的了解。”来自意大利的安德里亚说:“当年很多人问我为什么去中国,现在我想问他们,为什么还不来中国。”来自泰国的詹文秀说:“追求高质量的生活在中国是特别真实的,也是一定能实现的。”
贯彻落实好习重要回信精神,是北大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学校党委常委会作出决定,一是落实习指示,进一步统筹用好各方资源,为来华留学生“走出去看看”等社会实践活动创造更多机会与条件;二是选拔参与致信的来华留学生代表在今年的毕业生座谈会、毕业典礼上作分享交流,把习的指示和对他们的关怀传递出去;三是以习重要回信为契机,全面总结学校来华留学工作,提出新时代北京大学来华留学提质增效工作方案。
来华留学生培养质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质量的课程体系。近年来,北大持续加强专业课程、“与中国有关的课程”、以理解中国为核心理念的“OnChina”系列英文课程的建设,牢牢把稳以知识讲授为主的留学生“第一课程”的质量与方向。目前,北大正在打造实施“全球同上一堂课”计划,接下来会把这些成熟的课程通过网络传递给全球高校,吸引更多的学生增强对中国的理解与认同。
以田野调查和实践为主的“第二课堂”同等重要,也是此次习特别关心和提出的,这是读懂中国的重要途径。北大近来开展了来华留学生“知·行计划”,组织他们深入革命老区、改革前沿、乡村振兴一线等重要的实践场所,用心安排带有针对性、研究性、学术前沿性的田野调查活动,让他们深入感知中国基层社会面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目前,北京大学对来华留学生的培养,除了中文授课的本硕博常规项目以外,还有四种教育路径。一是服务国家战略乐博体育,以南南学院、“一带一路”书院为代表的援外或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蓬勃发展;二是挖潜学校优势,推进以燕京学堂、医学部、信科学院等为代表的特色英文培养研究生项目持续良好发展;三是针对准学位生和本科生群体,预科教育、双学位、交换生和未来领导者项目齐头并进;四是定位于非学位生群体,国际暑期学院等持续发力。
近年来,在教育部42号令等要求下,学校形成了各部门、各院系分工协作的工作体制机制。接下来,围绕贯彻习的重要回信精神,学校会进一步调配资源、加强力量,特别在来华留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上更多着墨。
北京大学来华留学学位生占全体在校生比例为8%左右,我们现在留学本科生占比是10%,研究生是6%。我们也做过一个分析,国际上比较好的学校留学生占比较高,像牛津、剑桥大概是40%,美国很多学校是26%、28%。从对标对表这些高校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局,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高度出发,吸引并教育更多的优秀来华留学生是北大应该为国家承担的责任,所以进一步扩大“一带一路”沿线生源占比,加大理工医科留学生占比等是下一步学校发展的重点方向,我们力争到2025年,留学本科生占比稳定在10%,研究生占比达到10%。
新中国成立后,北大开展来华留学教育可以追溯到1952年的“中国语文专修班”,自那时起,通过落实不同时期提出的“留学中国计划”“留学北大计划”“北京大学国际发展战略”,先后有近190个国家逾10万人次的来华留学生到北大问学受教,成长为一大批活跃在各行各业的优秀校友,有政治家、企业家、知识分子和学者等,他们为中国、为自己的祖国、为世界作出过或正在作着自己的努力和贡献。
明年是北京大学开展新中国来华留学工作70周年,学校也将在习重要回信精神的指引下,用好这一时间窗口期,认真总结宝贵经验和光荣传统,通过实施新时代来华留学工作方案,努力培养更多的促进各国民心相通的新时期的“斯诺”。
6月21日,习给北京大学留学生回信后,清华大学及时组织学习,认真领会回信精神,以习回信精神为指导,做好来华留学生培养、国际传播等工作。
习的回信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来华留学生教育的高度重视,为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提供了指导方针,清华大学及时认线日,学校向师生传达回信精神。6月23日,学校常委会和理论中心组专题学习后,在学校部署下,国际处组织召开专门学习座谈会,深入学习习给北京大学留学生的回信精神。来自加拿大、韩国、巴基斯坦、澳大利亚、加纳等10多个国家的20名来华留学生和国际处教职工、校研究生会学生共同参加学习。全校师生还通过其他方式学习习回信精神,超过20个院系部处的教职工积极反馈学习感想。学校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积极传播学习情况,央视新闻联播和人民日报采访报道了一位德国籍学生秦赫宸(JakubkeAdrianHeChen)和一位美国籍学生李依川(LiAdam)的学习感想。
师生们一致认为,中国致力于发展经济、消除贫困,积极援助其他国家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促进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是最好的中国故事。清华大学要加强来华留学生对中国国情和中国的了解,促进国际学生把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介绍给全世界。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来华留学生培养事关民心相通大局。今年是中国成立100周年,也是来华留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发展和中国的好机会。学校在工作中积极思考,积极开展交流,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让国际师生更好地了解中国,通过亲身经历更好地向全世界传递中国真实的面貌和发展,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清华大学坚持中外学生趋同管理,在教育教学、校园生活、文化活动、实践实习等方面全面推进中外融合,使中外学生获得一样的学习经历和在校体验。通过“感知中国”暑期项目、“走进企业·深入中国”系列参访,以及“洞察中国”等各类项目,吸引和鼓励来自全球的来华留学生全方位接触中国,深入认识中国。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每届招收的学生80%为国际学生,按照习强调的“欢迎你们多到中国各地走走看看,更加深入地了解真实的中国”的期望,书院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始终坚持让学生们深入实地了解真实的中国。书院最具特色的“中国社会实践”课程,让学生有机会了解中国的不同地区,并深入调研与经济、社会和政治发展主题相关的研究课题。在指导教授的带领下,学生有针对性地考察相关企业和与社会发展相关的农村、基层社区、学校和养老机构等不同的实践基地,与省、市、县、村各级领导进行座谈,在鲜活的体验和丰富的实践中让学生触摸到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脉搏,并在交流和思考中探究中国发展模式的亮点与特点。由于疫情原因,第五届大部分学生无法入境亲身参与实践,但书院坚持为学生们了解中国积极创造条件,通过改变讲座形式、增加话题多样性,共进行课程讲座近30场,内容涵盖中国户籍制度介绍、地理、历史、文化名胜、功夫、饮食等各类内容,让学生尽可能在线上也能获得“中国经验”。
作为国际传播的重要工作,清华大学积极组织和鼓励来华留学生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来自德国、匈牙利、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等10余个国家的中外学生参与拍摄的短视频作品《新年的礼物:清华海内外学生共迎新年》《清华人的一天——在清华爱上京剧的国际学生》等多部作品在“爱上北京的100个理由”短视频和征文大赛中获奖。学校还着力培育清华全球传播学生使者,来自白俄罗斯的苏小小(KaligaevaEkaterina)、法国的丹凤(KatherinThouvenin)等8名学生获得首批“清华大学全球传播学生使者”荣誉称号。
6月28日,清华大学刚刚举办庆祝中国成立100周年暨表彰先进大会,学校党委书记陈旭发表讲话,提出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只争朝夕、继续奋斗,进一步聚焦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清华大学正在制定实施“十四五”规划和新的全球战略,来华留学生培养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学校也确立了在人工智能治理、在线教学、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四个领域聚焦,为全球高等教育提供更多公共平台。同时,继续做好清华大学发起创立的世界慕课联盟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的工作,建设更多外文版慕课和在线融合课堂,吸引更多国际学生学习。习给北京大学留学生的回信为国际学生培养指明了方向,深入了解真实的中国,是来华留学生教育的重要一环。清华大学将以习回信精神为指导,大力培养了解中国国情和文化的国际人才,为促进各国人民民心相通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在中国百年华诞来临之际,习给北京大学留学生回信,意义重大,内涵深刻,催人奋进。我们深切感受到,习的回信,一是体现了对广大来华留学生的亲切关怀和殷切希望。习对来华留学生语重心长、谆谆教诲,对他们主动了解中国国情和中国历史予以充分肯定,鼓励他们多到中国各地走走看看,更加深入地了解真实的中国,同时把想法和体会介绍给更多的人,为促进各国人民民心相通发挥积极作用。二是体现了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来华留学事业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多次就来华留学工作作出指示批示并三次致信来华留学生,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新时代来华留学工作的亲切关怀,对国内外来华留学战线的肯定和激励,为进一步做好新时代来华留学工作提供了强大动力。三是为新时代来华留学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给教育对外开放特别是来华留学事业发展带来的重大挑战,习的回信明确了来华留学事业的发展重点和人才培养目标,是新时代来华留学事业乃至整个教育对外开放事业的重要遵循。
我们将把学习贯彻习重要回信精神与学习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强化责任担当,主动适应国家发展大势及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牢牢把握新时代赋予我们的新使命,推动新时代来华留学和教育对外开放取得新发展。
一是不断加强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我们将进一步推进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体系建设,对标《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和《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推动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课程、教材、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继续支持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精品课程和英文课程建设,对优质课程进行推广和在线共享。继续开展“感知中国”等品牌活动,帮助来华留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鼓励留学生用短视频、照片、文章等多种方式积极展示学习生活经历和在华所见所闻。
二是统筹推进疫情防控与来华留学事业发展。继续按照“属地化管理、一体化推进”的原则统筹做好中外学生健康管理服务,要求高校加强与来华留学生的沟通联系,及时关注并妥善解决境内外留学生的合理诉求和实际困难。同时,积极探讨后疫情时代线上线下教育融合,推动“互联网+”条件下来华留学教育理念变革和模式创新,鼓励高校充分利用在线教育吸引优质生源,创新培养模式,加强品牌课程建设,实现优质课程资源共享,抢占在线教育领地。
三是依法依规保障来华留学质量提升。不断完善政策体系,为来华留学提供法治保障和法治规范。坚持质量为先,完善来华留学质量保障体系。继续敦促各地各高校落实落细《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和《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加强师资管理队伍建设,为全面加强来华留学质量建设提供内生动力。不断做强“留学中国”品牌,努力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全球教育中心和世界优秀青年向往的留学目的地。
距离习主席2020年5月17日给北京科技大学巴基斯坦留学生回信仅一年时间,在中国即将迎来百年华诞之际,习在百忙之中,于6月21日给北京大学留学生回信,充分体现了习和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特别是来华留学工作的高度重视。两次回信,习对留学生提出同一个期望:“更加深入地了解真实的中国,同时把你们的想法和体会介绍给更多的人,为促进各国人民民心相通发挥积极作用。”他希望外国留学生多了解中国、多向世界讲讲他们所看到的中国留学教育,希望他们作为国际传播者,把在中国所见所闻传播到其他国家去,让更多人了解真实的中国。习的殷切期望,为我们做好来华留学工作标定了准确方位,提供了不竭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教育部领导下,国家留学基金委按照“扩大规模”向“提质增效”转变的方针,积极推进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工作不断改革发展,招生和日常管理规范有序,质量逐年提升。此次写信的北大45名留学生就包括了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的来华留学人员,他们主动了解中国国情和中国历史,体现了以他们为代表的广大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对中国的肯定,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注、了解和理解,对中国与世界文化融通的认同。
为发挥中国政府奖学金生特殊群体作用,讲好中国故事,国家留学基金委从2015年至今,每年坚持举办“感知中国”社会实践与体验活动。六年间,支持和引导有关奖学金院校组织中国政府奖学金生深入各行各业,实地了解中国发展和变化。同时,紧密结合地方人文,带领学生走进文化遗产地、红色圣地等体现中国特色文化区域,展示中国文化。
在2020年初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部分奖学金生主动留在中国参加抗疫,一些学生回到本国后积极捐资捐物支援中国抗疫,华中科大黎巴嫩籍奖学金博士生阿德汉·赛义德撰写出版留学生版“疫情日记”,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抗疫真相,驳斥某些西方媒体对中国的造谣和污蔑报道。
疫情期间,“感知中国”活动聚焦“抗疫”与“扶贫”两大时代主题,以线上线下相结合形式开展活动。通过开展“感知中国·我们的抗疫故事”“感知中国——短视频”“感知中国——春江花月夜”“感知中国——武汉行”等活动向世界展示中国疫情防控成果。同时通过举办“感知乡村振兴——助力脱贫攻坚”“感知中国——辽宁情”“感知中国——魅力潇湘”等活动,让留学生们如实了解中国在扶贫攻坚战中所取得的伟大成绩。
新时育新机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工作肩负着更加重要的职责和使命。下一阶段,我们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深入学习领会习回信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提高政治站位,增强荣誉感、使命感、责任感,在深入推进招生培养等各方面改革和继续做好服务管理工作的基础上,着力做大做强“感知中国”品牌,帮助更多的留学生到中国各地走走看看,更加深入地了解真实的中国。一是重点呈现当代中国新发展尤其是疫情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二是通过活动为学生搭建平台。鼓励学生利用自媒体,分享其所见所闻所感,将他们的留学中国故事讲给家人、同学和朋友,为促进各国人民民心相通发挥积极作用。
6月21日,习给北京大学留学生回信,强调读懂今天的中国,必须读懂中国,鼓励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真实的中国,把想法和体会介绍给更多的人,为促进各国人民民心相通发挥积极作用。去年5月17日,习主席给北京科技大学全体巴基斯坦留学生回信,鼓励他们多同中国青年交流,携手为促进民心相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习的两次回信,一次是在迎接庆祝中国成立100周年之际,一次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刻,充分体现了习对来华留学生和来华留学教育的关心和关注,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等方面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第一,要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教育传承过去、造就现在、开创未来,是推动人类文明共同进步的重要力量。一方面,高等教育要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重要责任,在后疫情时代肩负起促进对外交流开放的时代使命。另一方面,也要发挥高校在民间外交中的作用,在国际上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北京科技大学聚焦重点,一年来主导成立了世界钢铁发展研究院、矿业与钢铁行业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积极推动钢铁行业发展与世界交流。
第二,要坚持教育对外开放。教育对外开放是我国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持教育对外开放不动摇,着力构建更全方位、更宽领域、更多层次、更加主动的教育对外开放局面。要在开放中加强与世界一流高校的互鉴、互融、互通,以高水平的教育对外开放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北京科技大学全面落实“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计划,已同200余个全球教育科研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近五年为“一带一路”沿线余人,科技成果广泛应用于马尔代夫中马友谊大桥等重大工程,“电弧炉炼钢复合吹炼技术”出口意大利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
第三,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要以习重要回信精神为指引,坚持“四为”方针,坚持“四个面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要积极搭建平台,鼓励引导来华留学生认识中国、感知中国。北京科技大学创新性开设“感知中国行”实践课程,鼓励和引导来华留学生走出校园,在浸入式体验中让来华留学生亲身感受中国和中华民族的光辉奋斗史;在对口帮扶的甘肃省秦安县设立中外青年交流基地,组织开展来华留学生社会实践,亲身感受脱贫攻坚伟大成就,增强了他们对中国发展和中国执政理念的理解,激发了他们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热情。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北京科技大学将深入学习贯彻习重要回信精神,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坚持“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办学目标和“特色化、精品化、国际化”办学思路,持续为推动促进民心相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乐博体育